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

来源:求是    2024-07-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四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科学擘画了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湖南考察时,勉励湖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奋勇争先”的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在协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干在实处、务求实效。

  一、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对湖南发展而言,就是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和推动。

  突出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湖南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实力较强,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但重点产业、底层关键技术等领域也面临不少“卡脖子”问题。要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瞄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持续用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1%,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居全国第三位,但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点堵点、产业链内上下游企业配套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新的产业增长点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还需久久为功。要瞄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持续用力,立足我省制造业基础较好等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引导全省各地找准细分领域和主攻方向,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既大力推进“老树发新芽”,又“育新枝栽新苗”,改造提升现代石化、绿色矿业、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巩固延伸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新能源、大健康、空天海洋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图1)

  湖南瞄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持续用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图为2024年3月19日,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究院电池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在测试电池性能。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摄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湖南教育综合实力较好,但高校学科专业体系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匹配度不够高,产业发展急需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领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要加快完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健全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学科专业体系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更相适应,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高精尖”人才。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产业园区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建设高等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支持全面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湖南要牢牢把握自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把国家所需和湖南所能结合起来,把湖南各项工作放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去定位、谋划和推进,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实现更大发展。

  增强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主动性。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要“跳出湖南看湖南”,树牢全国“一盘棋”的观念,深度参与实施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积极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主动靠上去、精准融起来,借力改革开放门户地区的“跳板”功能,实现“借船出海”,在加强区域协同中更好实现湖南高质量发展。

  畅通交通运输大通道。湖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存在一些梗阻,给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带来制约。要着眼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虞公港、城陵矶港等重要港口建设,加快物流体系、高速公路、高铁、航空枢纽等建设,发挥怀化国际陆港、湘粤非铁海联运、湘沪非江海联运等通道作用,切实将湖南的区位优势、通道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构筑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蓄水池”。产业跨地区梯度转移和优化布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趋势。要准确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发挥“过渡带”优势集聚资源要素,发挥“结合部”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效益,大力推动“湘商回归”,吸引跨国公司、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落户湖南,实现产业合理有序梯度转移和承接的双向奔赴。

  三、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要求湖南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湖南要大力弘扬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坚持改革和开放“双轮驱动”,既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创造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和环境,促进外宣、外贸、外资、外经、外事“五外联动”;又通过持续扩大开放区域、领域与范围,倒逼深层次改革,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蹚出一条内陆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路子。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解决湖南面临的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迫切需要用好改革创新这个重要法宝。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要大力推进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国资国企、产业园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政府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形成“1+1>2”的效果,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进深层次改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持续用力办好“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宏阔视野全面扩大开放。湖南人素有开放的基因,近代以来多次引领风气之先。近年来,湖南开放型经济深入发展,中欧班列开行量居全国第一方阵,对非贸易额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外向度和开放能级还不够高。要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手抓,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口岸合作和通关监管一体化,大力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开展中非新型易货贸易试点,提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竞争力,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以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为核心,持续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向湖南集聚。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湖南地处长江中游,96%以上的国土面积属于长江流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是我们的重大责任。必须以更大定力和韧劲推进美丽湖南和生态强省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图2)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图为2023年11月27日在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东古湖湿地拍摄的小天鹅。 新华社发 曹正平/摄

  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湖南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持续用力,2023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居中部第一位、第二位,绿色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湖南生态环保领域历史欠账较多,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常态化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筑牢“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努力使湖南生态环境质量纵向比不断有进步、横向比不断有提升。

  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湖南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如果不主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环境承载压力将日益突出。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鼓励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拓展芦苇、秸秆等绿色综合利用空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坚定不移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地方发展来讲既是“面子”问题、“容貌”问题,更是“饭碗”问题、“生存”问题。要积极探索基于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健全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资金补偿+产业链共建”的生态补偿损益地区间发展共赢模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高水平保护长株潭生态绿心,开展林业碳票、湿地碳汇试点,探索构建“三水统筹”指标体系,推出一批中长期、低成本的绿色金融产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让更多群众捧上“金饭碗”、吃上“生态饭”。

  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湖南是农业大省,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必须聚焦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持续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山乡巨变”新篇章。

  着力抓紧抓牢粮食生产。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守牢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有序推进平原湖区耕地扩面提标、丘陵山区耕地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抓好岳麓山实验室建设,着力突破一批种业“卡脖子”难题和育种前沿技术,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湖南地形特点的农机装备,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更多贡献。

  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振兴就不会有乡村振兴。要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规划好县域范围内的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附加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要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支持湘米、湘油、湘菜、湘茶等名优特产发展壮大,打造一批“湘”字号知名品牌。高质量谋划推动湖南水果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小规模、多品种、特色化、高收益的路子,更好促进产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图3)

  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图为2024年6月6日,从空中俯瞰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大坪村,夏日的稻田,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态优、产业兴、乡村美的新农村画卷。 人民图片 田敏/摄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湖南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间各类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要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畅通城乡人口、资金和技术双向流动通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坚决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乡村规划与建设管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提质升级,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设“和美湘村”。

  六、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增强文化软实力

  三湘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为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要发挥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交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优异答卷。

  传承历史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马王堆汉墓为代表的楚文化,以城头山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孕育和造就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生动气象。要持续推进湖湘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全面加强文物、古老建筑与历史街区、传统村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发掘、利用,让湖湘文化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赓续革命文化。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我们应尽的政治责任。要把厚重的革命文化作为湖南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持续推进党的革命史料发掘和革命旧址修缮保护,建好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湖南现代文化十分活跃,广电、出版、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都有较强影响力,但产业发展规模质量、文化新业态发展等还有提升空间。要大力实施新时代湖湘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供给质量。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鼓励发展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好转化为湖南旅游品牌的持久魅力。

  七、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安全这个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湖南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风险隐患点多面广,必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一域之安为全局之稳作出贡献。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主动战。伴随湖南发展加快爬坡过坎、转型升级,长期积累的各类隐性风险不可避免地会“水落石出”,前进道路上既要警惕“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要学会“端着一盆水走路”,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分析研判,把握风险走向,预判风险所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凡事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能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地方债务、非法集资、房地产、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意识形态、消极腐败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摸清底数、持续攻坚,一个一个定点清除、精准拆弹,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总体战。各类安全风险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茶杯里的风波”骤变为现实中的龙卷风。要强化系统思维,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建立各类风险隔离与阻断机制,及时切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通道,防止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经济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的根本保证。我们将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践行正确政绩观,树牢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作者: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沈晓明

标签 - 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
网站编辑:王頔   效对:乔雪   审核:郭丽娟